2019-08-130次浏览来源:网络
推进户籍制度双向改革 户籍制度的4大误区“真问题”是什么?
只有推进户籍制度双向改革,即,既允许农村居民进城落户,也允许城市居民下乡落户,才是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才能由此带来城乡发展的一体化。
户籍制度改革已经讨论多年,但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到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认识上一直存在一些误区。3月2日发表在FT中文网的一篇署名为“经济学家孙涤”的文章《取消户籍限制势在必行》也重复了这样的认识误区。
户籍制度的“真问题”是什么
多年来,研究户籍制度改革的人们,较多关注了农民工落户城市时遇到的户籍制度障碍及其危害性,孙涤文章也没有例外。文章强调,必须在农民工大规模换代之前着手彻底废止户籍限制,如果数亿贫二代在城市里安身立命的盼望受挫,不仅中国经济的持续成长没有可能,也将带来高昂的维稳成本。应当说这个道理很多人都讲过,也是非常重要的。
孙文又从户籍制度历史作用的角度强调了改革的必要性,但稍嫌情绪化了些。文章说,“户籍限制是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为历朝历代所无”,“造成城乡悬殊差别的户口制度像一座高坝,阻断了城乡的交流”,中国的固有潜能早先之所以无法发挥,是“自作孽”造成的。彻底废止户籍限制的扭曲,可以带来今后持续发展。
或许我们可以把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朱云汉的观点拿来对照一下。朱云汉在《高思在云:中国兴起与全球秩序重组》一书中说,1978年之前的三十年,中国建设了动员能力特别强的现代国家体制,这个体制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其动员、渗透的能力达到社会的最底层,除了农村土地外,这个庞大国家的集体资产大部分是国有资产,这成为中国后来三十年快速发展的资本。
这两位学者显然是各执一端了。上海落户总的说来,户籍制度是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组成部分,这个城乡二元体制虽然缺点很多,但也不是一无是处,即使要彻底废除,也应当客观评价它。
有点遗憾的是,尽管孙文讲到了户籍制度“阻断城乡的交流”,但用词不够精确,也没有在此问题上深入探讨,因而是跟户籍制度的“真问题”擦肩而过了。上海户口户籍制度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起步的时候,是用来单向从农村区域汲取资源到城市的。这一制度在建成之初,对加快中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是有利的,就像朱云汉所说的那样。有人说,中国先是政府把农村的资源拿走,让城市发展、使农村贫困,然后再让城市人到农村扶贫,并且说二者都是制度优越性。这种说法带有讽刺意味,但事实上这样的制度安排确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在中国的现代化形成一定基础之后,长期保持资源的单向流动,就在相当程度上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出现了许多问题。上海落户所以不是“阻断交流”,而是造成“单向流动”。孙涤文章最后落脚到怎样逐步拆除户籍制度这座大坝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比如“健全社会保障系统,在全国范围内统筹养老健保的个人账户;提供廉租屋,顺便消化空置的或烂尾的城镇房屋;配置教育资源,建立再培训的设施;开放公允的城市公共服务,接纳新市民的参与”,基本上还是站在了城市这一头,仅仅考虑了农民流向城市的单向户籍制度改革。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
以本文之见,只有推进户籍制度双向改革,即,既允许农村居民进城落户,也允许城市居民下乡落户,才是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才能由此带来城乡发展的一体化。
只让农民进城落户的改革
很难完成
从逻辑上讲,也从现实来讲,只考虑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户籍制度单向改革,也是很难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