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20次浏览来源:网络
人民网上海7月1日电 “如果上海市的户籍迁入政策在未来松动的话,户籍人口红利期的机会窗口将可能推迟到2030年甚至更后才关闭,提供相对更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今天举办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讨会”上,华东师范大学桂世勋教授以“关于上海市人口老龄化新特点的思考”为题做了发言。桂世勋说,早在1979年末,上海市65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占总人口7.2%,开始进入老年型人口的时间比中国进入老年型人口早20年。在本世纪前20年的不同时期,上海市人口老龄化会呈现以下新特点,对上海市从本地区实际出发研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至关重要,对我国其他地区研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也有一定启示。
一、2000年-2010年间,上海市出现了户籍人口加速老龄化与常住人口阶段性年轻化并存的态势。上海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系数,在2000年到2005年增幅仅7.1%,从2005年末到2010年末增幅是19.4%,加快了增长上升速度。然而2010年“六普”表明上海市65岁以上常住老人占总人口10%,上海市65岁常住老年人口系数不仅低于重庆市的11.56%,而且比2000年“五普”的11.46%降低了1.34个百分点,十年降幅为11.7%。2010年“六普”时,上海市20-34岁外来常住人口数已达422.03万,占全市该年龄段常住人口数57.7%。上海市常住人口在2000-2010年间呈现了人口年轻化。统计数据表明,上海市15-59岁户籍劳动年龄人口数在2006年后开始负增长。据预测,如果上海未来户籍迁入速度没有很大变化的话,2010年末、2020年末,户籍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外来劳动人口变成主体。认识上述特点,我们充分肯定外来常住人口对大幅度推迟未来上海市“人口红利期”机会窗口关闭时间的重大贡献,紧紧抓住常住人口红利期的机遇,因为如果上海市的户籍迁入政策在未来没有很大松动的话,户籍人口红利期的机会窗口将在2020年左右关闭,反之,则有可能推迟到2030年甚至更后才关闭,提供相对更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上海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常住人口红利期的机遇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现实,就必须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实施重点人才开发工程,吸引更多高素质外来人才来上海工作;进一步重视对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外来流动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工新生代接受义务教育的质量,充分发挥未来常住从业人员在上海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海归上海落户同时,认识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的上述特点,也有利于我们更自觉地将上海市的外来从业人员从过去参加“综合保险”调整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对甚至绝对减轻未来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缴费与支付的严重赤字。2010年上海市本级财政对社会保险基金补助为107.8亿元,补助如此之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2002年9月起,对外来从业人员实施综合保险,将用人单位为外来从业人员缴纳的用于老年补贴的综合保险费委托商业人寿保险公司运作和支付。 2011年,上海市已依据《社会保险法》的要求进行了调整,不仅维护了外来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而且有利于上海市减轻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赤字。
二,在2010-2020年间,上海市面临户籍人口老龄化高速发展与户籍老年人口阶段性低龄化并存的态势。留学生落户上海认识上述特点,有利于我们高度重视2010-2020年上海市将出现空前绝后的户籍低龄老年人口数的高速增长期,研究如何更好地倡导和贯彻积极老龄化的理念,引导更多低龄老人以各种方式自愿、量力而行地参与社会。认识上述特点,也有利于上海市在未来十年内比2005-2010年适当减慢每年养老机构的新增床位数,加大提高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益的力度。
三、在2010-2020年间上海市面临大批户籍独生子女父母逐渐进入老年,与他们阶段性低龄化并存的态势。上海留学落户1990年“四普”有一些比较详细的资料,当时35岁只有1个活产子女的妇女数占同龄妇女数比例超过了50%,在2005年开始,上海市进入60岁的女性当中,有80%以上是独生子女。根据“三普”数据,就是男女平均初婚年龄差2岁的话,2013年开始,男性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人,要占整个进入60岁的老年人的80%。认识上述特点,有利于上海市尽早开展实施“关爱独生子女父母养老工程”,引导他们由“担忧年老后缺人照护的压力”变位“年轻时更重视自身保健的动力”,为2030年后上海市大批独生子女父母逐渐进入80岁时降低高龄期的患病率、失能率、失智率做好准备,体现党和国家对广大独生子女父母负责到底的全程关爱。认识上述特点,也有利于上海市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增强未来家庭养老功能出发,积极引导符合法律法规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已婚夫妻最好生育两个孩子,尽可能提高未来家庭代际结构中“四二二”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