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10次浏览来源:网络
近日,上海居住证转户籍”政策内容正式公之于众以来,沪上各级人才服务中心的电话成了“热线电话”,许多持有上海市居住证的外来人员纷纷询问具体操作办法。
今天下午,记者赶到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看到来咨询政策的人络绎不绝。“今天至少有几百个人来咨询,电话几乎是一分钟一个。”咨询窗口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前来咨询的秦小姐对工作人员说,她在上海某事业单位工作,2002年拿到首批上海市居住证,到今年6月15日就符合落户的各项条件。“什么时候开始申报?怎么申报?”面对孟小姐的一连串问题,窗口工作人员只能略带歉意地回答:“等待实施细则近日出台后方可受理。”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表示,他们将会同相关部门抓紧试行办法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的制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上海出台户籍新政,不少持证人员反响不一。留学生落户中介在浦东一家高科技公司工作的杨先生持有居住证正好满7年,但他仔细阅读政策全文后,略有遗憾地说,一些条件说得并不明确。“首先就是这个7年标准。”据他了解,上海居住证从2002年6月起开始发放,真正能累计7年的人很少。“这第一条,就把不少人拦在了外面。”
有些持证者表示,在2002年之前,他们曾办理过人才工作证,不知道这部分持证时间能否一并计入。此外,也有人提出,同时要符合持有居住证满7年且持证期间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满7年很难。“我在上海换过三四家公司了,老板们都不愿给我缴纳社保。”目前在一家外贸公司工作的小赵无奈地说,因为这一点,他可能就要等很久才能拿到上海市户口了。
户政控制人口但不控人才
对此,参与“上海加强人才培育与引进调研课题”的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公共行政研究室主任张子良表示,人才引进过去靠“指标”,如今转为按“条件引进”。这种转变体现了市政府的一种姿态:以开放的心态欢迎人才。
针对所谓新政要求较高、符合的人并不多的说法,张子良指出,上海已经是人口庞大的城市,同时,其定位面向世界,旨在提升国际竞争力,因此,市政府在制定户籍政策时应该要控制人口,但不能控制人才。
据张子良介绍,目前上海居住证分为引进人才类居住证、普通从业类和投靠就读类。落户上海此次居住证转户籍办法,适用人群主要为人才引进类居住证持有者。因为只有人才引进类居住证持有者具备缴纳上海城镇社会保险的资质。“事实上,现在这些持有人才引进类居住证的人士大多年轻有为,学历高,也是创业的时间。户籍新政就是给这些在上海作出比较长时间贡献,并且在上海已有安定生活的人才一个合理的预期,增加他们的归属感。”
户籍附加值减少才会放开
不少人对试行办法第二条表示关注:按照权利与义务相对等的原则,实行年度总量控制、按照条件受理、依次轮候办理……对此,上海社科院人力资源中心主任王振分析说,“轮候”就是指办理居住证转户籍的人员要排队,要有先后次序。不过,此“轮候”并不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排队。按照王振的理解,“轮候”的重要依据可能会是打分,依据标准,把每一位符合条件的申请者,按照工作年限、职称、贡献的大小等指标量化,输入电脑,再由电脑按照分值的大小进行排列。“按照规定的法则由电脑操作是最公平的。”
“户籍一松动,上海岂非要人口‘大爆炸’。”这是人们的另一种担忧。有关专家认为,户籍放开,对城市的承载能力是一大考验。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长期从事劳动经济研究的陆铭教授告诉记者,“现在总有人认为上海的城市规模太大了,但是如果把上海置于全球经济体中,城市的规模并不算大。留学生落户政策上海目前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人口规模应该递增,与东京相比,东京的面积只有上海的三分之一,但东京人口却是上海的三分之二。”
人口史专家、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表示,有进有出,进出有序,才能维持城市的人口平衡,否则单进不出,城市再大,也容纳不下。“户籍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同时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国家深入各项改革同步进行的,尤其是社会保障改革。”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王桂新则说,新的户籍政策并不会带来不少人预想的落户人口大量增加,实际上当年的蓝印户口实施那么长时间,也就只解决了不到10万人的户籍。随着户籍的附加值减少进而回归本源,也许户籍才会真正地最终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