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40次浏览来源:网络
城市的户籍时却要转到另一个城市工作,这意味着他此前的努力都付诸东流。由此可见,各自为政的居住证模式或将阻碍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流动。 其次,政府主导的落户标准与市场所需要的劳动力背道而驰。从目前为止,各地都是设想通过居住证制度筛选出当地所需要的劳动力。这种办法看起来很科学很规范也便于操作,但最终是一只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因为目前的各种条条框框,无非是政府提供了一种选马的标准。但是这种以政府标准筛选出来的马匹能不能经受市场考验,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再次,居住证制度继承了原有户籍制度的各种弊病,同时将其显性化。在原有户籍制度下,公共服务歧视是以户籍为识别标志,我们可以说其是需要破除的计划经济遗产。但是居住证制度不仅仅承认了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之间的差别,同时还在非户籍人口之间制造新的不平等。 换句话说,以往的各种户籍改革并没有便利公民,相反却是增加了负担,公民所需要的各种证件从户口簿增加到了身份证和户口簿,而非户籍人口则添加了居住证。如果再考虑到其他支出,那么每年户籍所要耗费的社会成本也相当惊人。 这一次全面推广居住证制度,能否跳出这一窠臼?
我认为,此次户籍改革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二是户口的迁入条件以合法稳定住所、合法稳定职业为基本条件,三是以经常居住地为登记形式。留学生落户政策留学生落户上海在这些措施之中,尤其以居住证最为要紧,而各地政府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居住证制度,试图将其作为户籍改革的载体。但居住证真的能够承担户籍改革的重任吗?我们不妨以国内最早实行居住证的上海为例,看看其中的利弊得失。
办理居住证现实困难多
上海自2002年开始实行人才居住证,本意是想通过此种办法在现有的户籍制度下为上海引入更有竞争力的人才。在2013年后,人才居住证制度又变为居住证制度,最大的变化就是对居住证持证人的“条件管理”相对弱化,取而代之的是通过设置相应的指标体系,对持证人进行“积分管理”。根据2013年7月1日施行的《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居住证实行“积分制”,持证人可凭分值享受子女教育、社会保险、证照办理、住房、基本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等公共服务待遇。
以居住证制度应对僵硬的户籍管理制度,看起来这是一个进步,实际上并不一定,甚至因此给居民带来了更多的不便。留学生户口首先,当初为了公民便利而推出的身份证最终并没有惠及公民,除了旅游的便利外,身份证无法取得原先所预想的各种效果,很多事务的办理除了居民身份证外,同时还需要携带户口簿和居住证。
2012年9月1日起,公安部在上海、天津、上海、重庆、、深圳等6个流动人口较多的城市,实施允许非本市户籍就业人员和高等院校的在读大学生异地提交出入境证件申请的便利措施。根据该措施,凡是需要在这些城市申请护照的,需要提交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同时还需要提交居住证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出具的在就业地连续一年以上缴纳社会保险的证明。这个规定当然是为了方便那些在这六个城市居住的非户籍居民,但问题并非那么简单,想要办理护照者必须携带户口簿和身份证,同时还需要提交居住证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出具的在就业地连续一年以上缴纳社会保险的证明。